2015年春天作者(右)与杨再隋先生合影
\n致敬先生
\n文/黄燕
\n如果一生只为一件事,那么杨再隋先生这一生就是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而来,他是新中国教改史上的亲历者,是跨越世纪教育的常青树。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,杨再隋先生虽年近九十,却思维活跃,身体活络,如果说人的青春是以思维为标准来判断,先生正值青春好时候,他的教育思想沉淀了将近一个世纪,正如火山一般热烈喷发,先生时时关心教育的发展,时时在国家重要刊物上发表教育热文:或提出独到的见解,或对教育中光怪陆离的现象进行棒喝……每读先生文章,或觉浑身舒畅,或觉背上冷汗直冒,先生的智慧永远在闪光啊。
\n半月之前,收到先生寄来的刚出版的《语文哲思与教育人生》,看着烫金的书名,几多往事涌上心头,心中感动不已。
\n初识先生——这个伯父真可爱
\n我本是先生家乡的人,先生是我爱人的远房伯父。但因早年间先生不怎么回乡,加上交通不便,信息不通,我们没有联系。那时,先生的名字早就响彻大江南北。但想到先生是全国知名专家,我这样的小老师他哪里会关注到呢,所以在2012年之前与先生从没有过交集。
\n2012年11月,我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参加国培班学习,有幸见到先生,他精神矍铄,声如洪钟。他一上讲台就挥笔写下“新课标语境中语文教学的走向”几个大字,笔力苍劲有力,笔画浑厚圆润。时值下课,大多数同学都没注意到先生的到来。突然,先生在讲台上用正宗的秀山话高声问:“谁是黄燕?”我以为我听错了,没敢答应。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,先生又亲切地问:“谁是我的小老乡黄燕?上台来。”同学们把目光缓缓投向我,我在同学们目光的簇拥下僵直地走上讲台,心底充满了无限的骄傲,先生说:“来,我们拍张照片。你是秀山派来学习的,说明秀山要重点培养你,你要好好学习。”有老师立马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。
\n那一堂课我听得很认真,记得很仔细。我第一次领略到先生讲学的语言之美,逻辑之美,声音之美,也感受到他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忧思。临走时,先生把他新出版的《语文课程的目标•理念•策略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11年版导读)》一书郑重地交给我,让我转交给秀山教研室的黄光辉老师,并嘱咐我叫光辉老师与他联系,还叫我如果自己有写得好的教学随笔随时可以通过邮箱发给他看。
\n那一天,我才知道大家是什么样的——率真、慈爱、宽容。那个初冬的暖阳永远温暖着我,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念更加强烈了。而今天,我在读他的《语文哲思与教育人生》,恍然大悟——这不就是他践行的《儿童语文,重在育人》的教育理念吗?他是大儿童,我是小儿童,他用赤子般的心照耀着我,让我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,去读懂儿童,呵护童心,学会育人。
\n2014年,我开始了我的教研员生涯,用心把他传递给我的力量去对待每一个老师。我到学校视导、做国培,都得到了老师们的夸奖和高度认可,其实这些都是我在先生身上学到的。我读他的很多文章,受到启发,撰写《生命课堂视域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主体性发展策略研究》被立为2015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课题,我与老师们同心协力,对课题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,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,培养了一批县级骨干教师、县级名师。在他们的课堂上,我看到了学生大脑的启动,思维的涌动,语言的跳动,生命的律动,课堂的推动,师生的感动;我看到了“浸润在语言文字运用之中的育人”;看到了“根植于儿童心灵的语文”;还看到了“贴近学生心灵的语文 ”“启迪儿童悟性的语文” ;我还品到了语文的味道——“读书有声、词语有色、品读有味、写字有形,还有语言文字中传递出的脉脉温情”。
\n再识先生——这个伯父很亲切
\n时隔三年,在黄光辉主任的牵头下,先生心系家乡教育的发展,三次前往秀山讲学。2015年暮春,秀山举办“学思课堂”,他带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、盛兴凤、陶佳喜老师免费送教秀山,让边远山区的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听到名师大家的课。
\n那一场盛会近一万人参加,在渝湘黔三地引发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和讨论。有些老师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,没看到过这么精彩的课堂,没有体验过教育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精彩,老师的舞台原来可以无穷大,他们感动不已。
\n我是那次盛会的主持人。会后,先生夸奖我:“今天主持得非常好,态度落落大方,衔接过渡自然,对老师课的点评很好,你的语言很美,普通话又标准,不错,加油!”我得到先生鼓励,心里比吃了蜜还甜。
\n2017年、2018年他又带领薛法根、朱萍、虞大明、廖容、彭才华、张忠诚等名师送教到秀山,给老师们带去了鲜活的教育思想、课例和讲座。在这些名师大家的课堂上,“教师因势利导,循循善诱,师生之间,生生之间,师生和文本之间进行着爱的传递、情的交融、心的默契,课堂上弥漫着民主、和谐、包容、宽松的气氛。”这些都源于他们“把自己当成儿童,时时为儿童着想,与儿童同喜同悲,同忧同乐”。课后,先生还叫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,名师们或歌或舞,或吟或诵,把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。
\n至此,我对课堂的研究入了迷,我希望重返课堂,像名师们与孩子们那样享受课堂。我决定还要学习一门绝活(那时我已是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作协会员,在文学创作上小有成绩)——学会写作,让学生喜欢我,与学生共舞,与学生的生命一起脉动。
\n又识先生——这个伯父很“唯美”
\n2018年底,时值第三轮新课改全力推进时期,我只身到重庆教学,以空杯心态把伯父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中。先生提出的“我的语文美育观”,我深受启发。
\n以往观摩名师大家的课,总感觉在欣赏一件艺术品,或是在看一台精美的话剧,让人酣畅淋漓,很久之后还回味无穷。原来这就是先生所说的“语文美育观”啊!
\n在书中先生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“自主精神的激发”“健康情感的培养”“创造精神的激励”。根据先生对美育主要任务的阐释——在教学中,我深刻地感受到,“爱”是美育的前提,教师心中有爱,眼里有光,脑中有学生,这样才能创造出美的课堂。有了爱还不够,“儿童通过识字、写字、阅读、作文及其他语文教育活动,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审美知识,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感知能力、审美欣赏能力、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”。据此,我执教了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》《肥皂泡》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等经典课例,撰写了《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策略探讨》《在运用中积累,在积累中运用》等论文,这些文章都是学习先生的“语文美育观”的优秀成果,先生还亲自进行了指导,对我的课例进行了点评。
\n每一次的指导他都字斟句酌,他把我发给他的文稿打印出来,用红笔在上面圈点批注,还总是表扬我“有创意!”“做学问,就是要沉心静气,踏踏实实,老老实实,扎扎实实。”这些课例和论文都在国内重要期刊得以发表。先生总是用他全身心的爱对我进行扶持,点化,他的目的很简单:你的背后有几十个家庭,你的班上有几十个孩子,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,你要把他们带好。
\n而在先生所倡导的“语文美育观”中,我认为“审美创造能力”尤其重要,这是语文教学的归宿。先生说“当教师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、深厚的文化底蕴时,语文课堂必能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,绽放文化之花,结下文化之果。”
\n我深知,在儿童时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童子功,必将有利于他们将来发展。于是我利用早上二十分钟和学生一起诵经典,从《笠翁对韵》《弟子规》《论语》“李白的诗”“苏轼的诗”“杜甫的诗”《诗经》《离骚》到后来的高年级的名家名篇,六年下来,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名家名篇。我边和学生一起诵读,边给他们讲其中的典故,他们读得有滋有味,我也乐在其中。学生在此过程中“感知语言形成语感,日积月累积淀语感”,这些积累,对学生的习作和口语表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\n先生叫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习作教学中去。遵从先生的教导,我在习作教学中很少给学生讲方法,因为自己深爱文学创作的缘故,我深谙写作的难处并不在“几招几式”“几步几法”,而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,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,让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。正如先生所说:“作文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。”每一次作文,我都会拿出自己的“得意之作”与他们分享,他们看了我的作品,都羡慕不已:哇,老师,原来可以写这个呀!我也有类似的经历!哇,老师,原来可以这样写啊,我也能写!于是,几乎不用什么课件,也不用教方法,学生便议论纷纷,不吐不快。先生说:“大脑是最美丽的花朵,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。”此时此刻,学生的大脑里不知道开出了多少美丽的花朵,不知道有多么快活!我最喜欢批改的作业就是学生的作文,他们也是刚交上来就会跑来问我:老师,我写的作文您看了吗?他们迫切想要得到表扬。
\n先生说:“你要学会积累,要做一个会反思的老师。”我想,孩子们的作文写得非常不错,这些好作文如果不留下来,不就白白浪费了吗?于是,我创办了班级公众号,把每一期的优秀作文都刊登在公众号上。学生作文的兴趣就更浓了。他们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,抒发自己的观察所得;他们在作文里与自己对话,与他人交流;他们在作文里上天入地,穿越古今;他们通过作文区分美与丑,感知善与恶,辨别真与假,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、人生观和初步的世界观。几年下来,我们积累了二十六万字的优秀作文,我把它进行了整理和分类,进行了出版,书名为 《初墨清溪》,意为孩子的文章如粒粒珍珠,闪闪发亮;又如初墨,泼洒在雪白的纸上,澄澈动人。之前,先生得知此事,看了书稿,非常高兴,写来寄语:“初墨写童真,童言抒童情,清溪心中流,妙笔写初心。”他还请李少白先生为此书题词:“白石虾趣出自孩提初黑,半亩方塘缘于山涧清溪。”
\n写作至此,感觉还有好多话想对先生说,我的内心充盈着满满的感动。此生能与先生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缘,能得到先生如此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,深感荣幸之至。先生的教导,先生对教学的情思,先生对人处事的态度,先生对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,先生的教育思想,都萦绕在我的脑海中,我将用有限的生命,去践行先生的教学哲思,为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\n唯愿先生永远年轻,祝福我的伯父永远闪光!
\n(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)
\n作者简介:黄燕,重庆市秀山县人,现供职于重庆市南岸区教育系统。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,重庆文学院第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,曾获2023年上游新闻缙云优秀作品一等奖。
\n股票按月论坛配资
广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